給永續 目標定位 :
彰顯台灣特有的宗教信仰文化如何融合國際永續行動 成為台灣首例以「媽祖徒步進香」結合 國際ESG 指標(採用國際認可的生命週期分析法),提出以善足跡與善循環作為示範案例 支援未來對接 COP 國際氣候會議、SDGs、碳足跡盤查與社會影響評估等用途
參與者:約600,000人次以上,環球境地團隊約50家廠商單位,百人團參與,實際回傳問卷約61份;
參與調查單位1-協辦單位 :1.阿罩霧基金會,2.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 ,3. 科學減碳協會,4.台灣原生植物協會, 5.叢林先生, 6.霧峰林家宮保第永續中心, 7.台北市綠能協會,8.天晉商道, 9.百人團WHO lab,10.中華羅梁文化藝術協會,11.勇獅俱樂部, 12.小樹傳愛; 參與調查單位2-企業志工單位: 1.沐悅貞, 2.木酢達人, 3.都市蚓農, 4.滿珍香牧場 ,5.知音天使 ,6.逸文武術文化, 7.明春窯業,8.長耕國際, 9.玖濾豪, 10.串珍珠,11.光炬國際, 12.益均環科, 13. 曜淨生物科技 ,14.九愛第二代系統傢俱, 15. 鑛矗礦實業,16. 車豪康科技,17.全球智能運輸, 18.誠庭新材料,19. 耀恆有限公司 ,20.祈光訊息能科技, 21. 永義房屋竹北高鐵恆宇加盟店 ,22.大豐-瀚林環保, 23. 宣凱國際, 24.優勝奈米,25.沉富農物業,26. 空由窯烤麵包, 27.中鵬綠能,28.香港羅梁體育會, 29.水中保, 30.HOW好生活, 31.谷崧股份有限公司,32.湧順發國際科技,33.馮戢,34.泰平達科技,35.天香司,36.琪登藝術,37.九杏生技
Line紀錄群回報:在這條信仰路上,【環球境地】集結近百人團隊,串連綠色科技、地方志工、青年志願者,號召「 善的足跡 」行動——將信仰與永續理念結合,以具體善行推動環保與社會責任,實踐「善循環」。
App紀錄群回報:「善的足跡」計畫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套完整的永續行動框架。團隊運用數位科技記錄每位信眾的環保行為,透過即時數據分析,展示集體行動的巨大能量。同時,在進香路線上設置環保補給站,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並與在地小農合作,推廣低碳飲食選擇。 Google問卷回報:我們設計了專屬的Google表單,用於記錄信眾在進香過程中的善行與環保行為數據,包括減塑行動、資源共享、扶助行為、廢棄物處理等項目。這些表單不僅便於即時填寫,更透過雲端技術即時彙整,讓我們能夠量化每位參與者的環保貢獻,並將個人行動轉化為可視化的集體影響力。問卷回收率超過預期,反映出參與者對於將信仰與永續結合的高度認同,也為未來永續行動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庫。
一個彎腰撿起的寶特瓶,轉化為可循環再生的資源;
一瓶自帶的飲水,減少了數萬個塑膠瓶的浪費; 一份分享自己的水與食物的心意,實踐了共享與共融的精神,讓進香路上不僅有相伴的足跡,更有相互扶持的溫暖; 一句對同行者的加油,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能量; 一張回填的 LINE 與google問卷,累積為大數據分析的基礎,指引未來更精準的永續策略;都在記錄著——每一位行者的善與美。
信眾與香燈腳:參與進香者是善足跡行動的核心群體,影響整體環保與善循環的行為模式。信眾與香燈腳|利害關係人細部分析:
角色定位信眾與香燈腳是整場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中最直接、最廣泛的參與者。他們是善足跡行動的核心群體,善行行為(如自備水瓶、共乘、資源共享)均由他們執行,影響整體減碳、減廢與文化善循環的實質成效。 行為特徵(依據最新問卷資料) 根據 61 份有效問卷顯示,約 35%~40% 信眾有自備水瓶/杯,顯示其對於減塑與自我管理的環境意識已逐步養成。 約 25% 表示有自備餐具,反映外食或補給站中,尚有可提升的減塑行為空間。 約 30% 表示曾共乘或協助交通,顯示在長距離交通安排上,信眾間已具備基本共乘文化與資源共享精神。 超過 70% 受訪者將「沉默祈福」「互助與扶持」視為善行,顯示宗教信仰內涵已內化為群體心理支持。 影響力與依賴程度 影響力:他們的每一個微小行為都可累積成可量化的永續影響,如減少一次性塑料、減碳、減少廢棄物處理負擔等。 依賴度:整個善足跡推動必須仰賴信眾自發的參與與自律,包含 LINE 群組回報、APP 自動登記,以及回填 Google 表單等,形成大數據行為分析的基礎。 關注與期望 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在信仰路上更方便落實環保」與「行走安全與身心照護」。 多數信眾期望能有更完整的 SOP(如:沿途補給站提供環保餐具、友善廁所地圖即時更新、共乘媒合)。 部分回饋也指出,希望官方平台能有獎勵制度(如善行點數、足跡證書),強化行為回饋與參與榮譽感。 溝通與參與機制 信眾習慣透過 LINE 群組、APP 訊息、現場志工說明與集結前說明會 等多元管道互動。 未來可加強善行回報功能(如一鍵回報自備容器、共乘情況),並結合行為數據公開透明化,增進行為正向循環。 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信眾,是這場信仰與永續融合行動最具體的「行為落地者」。他們每一位的行為轉變,將直接影響善足跡的真實影響力,未來建議持續透過教育推廣、善行可視化與共學社群,讓信仰力量成為 ESG 行動最溫暖的載體。
志工團體:協助環境維護、交通秩序、物資補給,是實現永續目標不可或缺的支持者。
志工團體|利害關係人細部分析 角色定位志工團體在整個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活動中,扮演的是「串接善足跡系統、維持秩序、支持後勤補給」的中樞角色。他們是活動能否在大規模人潮與複雜路線下順利運作的幕後推手,也是 ESG 善行能落地的重要橋梁。 行為特徵(根據問卷與群組回報) 從問卷結果看,有 31%~37% 的參與者曾主動參與或支援志工行動(如協助環境整理、補給品分發、指引路線)。 在 LINE 群組與 APP 留言中,常見志工分享即時天氣、廁所位置、累了可上車的資訊,顯示志工行動已從傳統人力支援,延伸到數位化與資訊化。 許多廟宇志工、地方里鄰志工及企業志工組,開始採用善行回報紀錄,提升透明度。 影響力與依賴程度 影響力:他們是善足跡行動的執行者,負責將「倡議」落實為實際協助與現場執行,直接影響資源回收率、環境清潔度、群眾行為秩序。 依賴度:活動極度仰賴在地廟宇、地方居民、企業志工的加入與輪班支持。若志工動能不足,將直接影響沿線補給站、廁所指引、垃圾收集效率與群眾安全。 關注與期望 志工最關注的是「人力資源安排的永續性」、「補給物資來源與分配公平性」以及「參與者對善行的配合度」。 有回饋指出,希望能有更多標準化 SOP(如垃圾分類指南、共享物資站點設置),以及「即時支援工具」(如智慧化地圖、即時回報通報系統)。 多數志工也期望能有實質的回饋機制,如感謝證書、志工點數、在 APP 中的「善行徽章」。 溝通與參與機制 志工主要透過「志工群組、工作會議、官方 LINE 社群、現場廣播與行前教育訓練」進行協調。 LINE 群組扮演重要的即時狀況分享與資源調度角色,也可與 APP 或共乘系統串聯,提升效率。
企業參與單位:包含提供資源、技術、產品或協力推動 ESG 行動的綠色企業夥伴。
企業參與單位|利害關係人細部分析 角色定位企業參與單位多為環球境地聯盟內志同道合的永續企業、在地供應商與專業技術團隊。他們提供資源、技術、產品服務或協力推動 ESG 方案,是將「善足跡」從信仰行動擴充為具體永續影響力的重要推手。 行為特徵(依問卷、回報與現場紀錄) 據問卷與群組紀錄顯示,今年至少有 30 多家企業單位 以物資贊助、志工參與、技術方案(如光導系統、碳盤查諮詢)等多元形式加入。 部分企業如【木酢達人】【都市蚓農】【Super Nine】【Light-in】等技術夥伴,將產品與解決方案直接在進香現場示範,累積寶貴使用數據。 不少企業也透過「善的足跡紀錄卡」「LINE 群組打卡」「APP 群眾回報」等方式留下 ESG 貢獻紀錄,強化永續品牌形象。 影響力與依賴程度 影響力:企業的技術或資源投入可直接提升善足跡行動的效率與覆蓋面,例如提供無耗材空氣淨化機、資源共享站點、低碳農產品等,讓信眾更容易參與低碳行為。 依賴度:永續專案的穩定推動需仰賴企業的物資支持、技術維運與資金贊助,特別是像 APP 團隊與碳盤查顧問等專業資源,對進香活動的智慧化與量化有關鍵影響。 關注與期望 多數企業希望透過此活動提升品牌的 ESG 影響力與社會信任感,同時驗證自家產品或技術在大型人潮活動中的實際效益(例如減碳、減廢量化數據)。 企業也期待官方提供更多 ESG 影響數據(如碳減量總表、善行統計),作為對外報告或對投資人溝通的證據。 有部分企業反映,若未來能串聯「碳足跡認證」、「LCA 證書」、「善行標章」,將更有助於他們進一步投入資源。 溝通與參與機制 與企業的溝通多透過【官方協調群組】【專案協力會議】【永續工作坊】與【APP/表單回報】,確保技術方案能即時落地。 建議未來可建立「善足跡 ESG 合作平台」,讓更多中小型企業可依能力與專長彈性加入。 企業參與單位是善足跡行動的「後端資源網」,他們的技術、物資與資金支持,讓信仰能轉化為看得見、可衡量的永續成效。未來可進一步強化跨企業共享、善行標章發證與數據透明化,形塑「信仰 × ESG × 綠色產業」的良善合作典範。
政府機關與地方行政:包含文化部、環保局、地方公所等,協助資源整合、政策支持與法規遵循。
政府機關與地方行政|利害關係人細部分析 角色定位政府機關與地方行政單位(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縣市環保局、地方公所與村里辦公處)是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活動的重要後盾。他們在補助資源、法規諮詢、交通動線、公共設施、廢棄物清運等面向,提供政策支持與協調,確保進香過程順利且符合法規。 行為特徵(依實際協作與回饋) 文化部與文化資產局近年提供 GPS 專案與志工系統維運補助,支撐了 APP 維運與資料透明化,確保善足跡行動有穩定資源延續。 環保局與清潔隊參與沿線垃圾收運與分類指導,補充了志工人力無法涵蓋的區段,提升廢棄物處理效率。 地方公所與里鄰辦公室協助廁所、休憩點開放與臨時設施設置,同時協助活動秩序與人潮管理。 影響力與依賴程度 影響力:政府的補助、法規解釋與在地行政支援,可直接影響永續行動如 GPS 專案、碳盤查、廢棄物管理 SOP 的可執行性與可擴散性。 依賴度:信眾人潮流動龐大,若無在地公部門協助,許多臨時公共資源(如公廁、交通動線、垃圾回收)無法完善維持;法規遵循與公部門背書,也能強化企業與信眾對永續善足跡的信任度。 關注與期望 政府與地方行政單位關注的是宗教活動如何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時,兼顧環境負荷與文化保存。 他們期望善足跡數據能以年度報告方式透明揭露,並作為未來補助及政策優化依據。 有部分在地單位期盼透過這類善足跡行動帶動社區經濟、提升在地文化形象,達到文化保存與永續發展雙贏。 溝通與參與機制 主要透過【年度專案協調會議】【補助申請報告】【地方說明會】【志工培訓】與【現場聯繫群組】進行持續溝通。 未來建議建立與文化資產局、環保局的共同「善足跡資料庫」,提升政策擬定的科學化與長期追蹤。 政府機關與地方行政是進香活動能夠平穩運行、符合法規並持續擴散善足跡的重要後盾。透過多方協作、補助支持與在地資源整合,讓信仰文化保存、民眾安全與永續發展能在同一條路上同行。
在地社區與宮廟:進香路線沿途社區居民、拱天宮及分香廟宇,影響永續措施落實程度。
在地社區與宮廟|利害關係人細部分析 角色定位沿途的在地社區居民、拱天宮及各地分香廟宇,是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路線上不可或缺的地方支持網絡。他們既是活動的迎接者、補給提供者,也是善足跡行動能否真正落地的第一線執行場域。 行為特徵(依觀察與群組紀錄) 沿線居民熱心提供物資、熱茶、簡易補給,成為信眾「資源共享」與「物資互助」最直接的支持者,約有 15~20% 的信眾在問卷中提到獲得在地社區即時協助。 宮廟志工與管理人員除了宗教儀式安排,也協助垃圾清運、供水供廁、交通指引,對減碳、減塑與群眾秩序影響深遠。 部分社區居民開始參與善足跡調查,如資源循環(例如可回收瓶罐)、低碳餐點供應、小農產品串聯,與 ESG 行動相輔相成。 影響力與依賴程度 影響力:在地社區是善足跡行動的落地場域,他們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減碳、減廢與友善空間的可執行性。 依賴度:善行行為如廁所開放、臨時停留點設置、垃圾集中區與環保志工協助等,都需社區與宮廟充分配合,缺乏在地支持將大幅降低善足跡行動的可持續性。 關注與期望 社區居民普遍希望透過進香活動帶動在地文化與小型經濟發展,同時維持整潔、減輕廢棄物負擔。 宮廟期望善足跡資料可透明揭露,為信眾教育與沿線宮廟推動環保政策提供實證依據。 部分宮廟也表達希望能引進像 Light-in 自然光導系統、 Super Nine 空氣淨化裝置等綠色技術,提升廟宇永續指標。 溝通與參與機制 主要透過【拱天宮文化組】【沿線分香廟宇協調會】【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LINE 群組與志工社群】維持即時聯繫。 建議未來透過 App 介面擴大在地居民自主回報,如廁所供應情況、垃圾回收站使用回饋等,形成在地 ESG 社區網絡。 在地社區與宮廟,是白沙屯徒步進香「善足跡」落地最重要的基石。他們的文化熱情與資源共享精神,讓善行成為可見、可持續的日常互動,未來應持續協助其導入低碳技術、提升循環系統並建立共學機制,讓信仰與永續共榮。
媒體與倡議組織:包括在地記者、社群意見領袖、環保或宗教文化團體,協助擴散永續理念。
媒體與倡議組織|利害關係人細部分析 角色定位媒體與倡議組織包含了在地記者、社群意見領袖(KOL)、地方宗教文化推廣者與環保團體。他們是善足跡理念對外擴散的重要橋樑,協助將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的環境永續實踐與故事,用文字、影像、影音多管道放大,讓更多社會大眾看見這條「信仰 × 永續 × 社群共好」的路徑。 行為特徵(依實際觀察) 近年透過社群貼文、YouTube、X(前 Twitter)、小紅書與 LINE Today 等多元平台,已有多位 KOL 與社群管理員,自發拍攝進香路上環保行為與互助故事,觸及數十萬至百萬人次。 多個 NGO 與在地倡議組織如科學減碳協會、綠能協會,也在群組內分享低碳生活、環保知識與碳盤查方法,與進香行為相結合。 一些宗教文化推廣團體將徒步進香視為「文化資產保存」案例,進行口述記錄與數位典藏,形成信仰與文化的長期累積。 影響力與依賴程度 影響力:透過媒體與倡議組織的報導、直播、短影片與社群互動,善足跡行動得以突破進香隊伍內部,觸及一般大眾與國際社群,放大 ESG 行為的正面影響。 依賴度:善足跡數據、LCA 成果與問卷分析結果,若無第三方媒體與倡議者協助解釋、傳播,將難以形成群眾信任與外部關注。 關注與期望 媒體關注點多聚焦於「善足跡行動有沒有具體成果」及「信仰活動與社會永續如何連結」。 倡議組織關心的是可否提供完整的碳減量、資源循環、社會互助的公開報告,作為政策倡議或教育推廣素材。 有部分意見領袖建議,未來可建立「群眾善行故事庫」,並將社群分享的善行行為,整理為年度亮點,持續擴散影響。 溝通與參與機制 媒體多透過【記者採訪協調會】【官方群組提供素材】【實地走訪跟拍】等方式取得第一手資料。 倡議組織則可透過【年度 LCA 與 ESG 發布會】【工作坊】【社群直播】與 APP、LINE 群共享平台進行合作。 媒體與倡議組織是「白沙屯媽祖進香 × 善足跡行動」得以讓更多人認識的重要助力。他們的推波助瀾,讓傳統信仰不僅停留在心靈支持,更能透過可量化、可視化的 ESG 成效被社會看見,未來可進一步深化與媒體、NGO 的共創合作,打造「信仰 × 永續 × 故事力」的正向循環。
問卷有效樣本數:57 份 (填寫61份,各組問題有效樣本數不同,請看第六章說明)
問卷資料作為參與行為的樣本比例推估基礎,並依每日進香人次浮動調整估算範圍(每日約10-20萬人次) 提升數據信賴度方式說明:「由於有效樣本數為57份問卷,雖屬有限,但與活動參與者日常觀察與歷年報告相符,作為初步估算具參考價值。」 引用背景碳足跡資料來源資料計算如「一次性寶特瓶每個約80g CO₂e」,其中計算來源(政府環保署、ecoinvent database等)。
詳細分析說明:
共乘交通工具(減少個人碳排) 問卷顯示約 53.6%(30/56)有共乘或協助交通問題 保守估計約 30% 實際共乘,約 180,000 人次 假設從台中來回約 200 公里,與單人自駕相比,每人可減少 8 kg CO₂e 總計約減碳:1,440 公噸 CO₂e 自備水瓶/水杯(減少一次性塑膠瓶使用) 問卷顯示約 35.7%(20/56)參與者有自備水瓶 預估約 35% 參與者有此行為,推估人次:420,000 ~ 525,000 假設每日平均使用 2 瓶水(600 ml × 2)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瓶數:超過 1,000,000 個 減碳效益(每瓶碳足跡約 80g CO₂e):約減少 80 公噸 CO₂e 減塑行動(自備餐具) 問卷顯示約 35.7%(20/56)曾自備餐具減少垃圾 綜合保守估計約 25% 參與者,約 300,000 ~ 375,000 人次 每人每日減少一次性餐盒與免洗筷一組 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300,000 組 減少塑膠與竹製資源消耗(以聚丙烯+木筷計算):約 3.6 公噸資源
雖然生命週期盤查通常關注的是物質投入與環境排放的「量」,但本次「善的足跡」計畫更重要的意涵,是喚醒一種 群體行為模式的轉變 。
所謂「善」,不僅限於環境面向的資源節省或碳排減量,也涵蓋了對社會價值的實踐,如: 自發性環保行動的蔓延 公共資源共享與物資流動的循環行為 心靈照護與互助精神的集體展現 群體中「我不是一個人」的行動自覺
根據本次問卷中回覆比例較高的社會/心理面善行項目,我們提出以下三項建議指標方向,未來可納入擴充版的 LCA 模型中,作為「社會-行為介入 × 永續影響」評估基礎:
行為模式 問卷參與比率 可推估影響方向 建議量化方式 沉默/祈福/靜心行動 71.9% (41/57) 減少消費衝動 → 降低物資使用與排放潛力 建議設計前後消費行為改變的比較調查問卷(如:購買行為改變) 共乘意願與互助意識 53.6% (30/56) 強化交通資源共享 → 減少機動車使用次數 可結合 App/LINE 行為數據估算減少車輛使用次數 參與垃圾分類與清潔 31.6% (18/57) 提升回收率、減少垃圾量 → 減少處理成本與環境風險 建議搭配垃圾分類正確率與清運量調查,列入減排估算 在這場大型信仰活動中,所累積的,不僅是塑膠與碳的減量,更是對「行動即永續」的群體共識。
備註|關於永續報告書的國際準則與編寫方向
在編撰永續報告書時,通常需依循國際通行的報告準則與架構,確保內容具備可比較性與可信度。目前最廣泛被採用的國際準則,主要包括 GRI、SASB 與 TNFD,各自聚焦的面向與使用對象略有不同: GRI —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主辦單位:全球永續報告協會 適用對象:針對企業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客戶、供應商、股東及政府部門。 內容範疇:GRI 準則架構分為三大區塊:適用於所有組織的通用準則、特定行業準則,以及涵蓋特定主題的專門指引,能協助組織全面揭露 ESG 資訊。 特點:是國際企業最普遍採用的準則之一,資訊透明且強調利害關係人溝通。 SASB — 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主辦單位:美國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 適用對象:以投資者為主要溝通對象。 內容範疇:依照行業分類,聚焦五大核心面向,包括環境、社會資源、人力資源、商業模式與創新、公司治理領導力等,涵蓋 11 大產業、77 個行業與 26 項永續議題。 特點:強調可比較與量化的指標,有助於跨企業及跨產業之間的投資分析與評比。 TNFD —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制定單位: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 主要對象:以投資人、金融機構、供應鏈上下游為溝通對象。 內容範疇:TNFD 著重於企業如何評估與管理自然資本相關風險與機會,聚焦生物多樣性、土地使用、水資源、自然棲地等議題,並建立與氣候揭露互補的架構。 特點:協助企業在邁向自然正面影響(Nature-positive)目標時,強化風險管理、資金流向與資訊揭露的透明度。 ESG 三大核心指標簡述 在永續報告書中,ESG 是衡量企業非財務績效的核心框架,包括: E(Environmental 環境):如溫室氣體排放、能源與資源管理、廢棄物處理及空污治理。 S(Social 社會責任):如勞資權益、職安衛生、客戶及供應商關係、隱私保護與社區共榮。 G(Governance 公司治理):如股東權益保障、公司誠信經營、法遵及供應鏈管理。 這些指標能協助組織從多維度展現其對環境、社會與治理責任的承諾。
可擬定量化指標如下:
指標名稱 推估方式 應用場景 行為永續傾向指數(B-SI) 根據問卷行為出現率 × 永續性加權(如自備比例×1.2,共乘×1.5) 評估後續政策導入與教育效益 社會資源共享度(CSR-S) 提供與接受補給比例 × 群體互動評分 評估互助與減少浪費之潛能 意識覺醒指數(AWI) 願意回報善行 + 支持擴展此行動的人數比率 可做為 LCA(Awareness)層級之一
若將此模式推廣至全台 10 場以上大型宗教活動,依相同參與規模計算,其潛在年減碳量可突破 10,000 噸 CO₂e ,等同約:
種下 85 萬棵樹所吸收的碳量; 或取代 4,000 輛燃油汽車一年行駛所產生之碳排。 此外,推動社群行為變遷將有助: 打造民間信仰與ESG的對話橋梁 創造以行為導向為基礎的永續治理機制 激勵企業CSR與地方行動合流
雖然自備水瓶與餐具等善行比例已相對較高,但整體參與率仍有提升空間,特別是資源共享與環境整理等群體行動:
行為 推估參與率 可提升潛力 建議對策 自備水瓶/水杯 約 35% 有機會提升至 50% 以上 行前教育、鼓勵打卡回報、設置兌換點 自備餐具 約 25% 可望提升至 40% 增加補給點配合、可重複使用器具租借站 共乘交通 約 30% 城際距離者仍有高落差 設立官方共乘媒合群組或App功能 資源共享 約 15% 潛力高但需建立信任 強化志工組織支援、可辨識的共享站牌 環境整理 約 20% 可提升至 30% 增加清潔志工認證制度與徽章激勵
在2025年已執行框架中,我們觀察到行為改變的基礎需仰賴 「科技工具 + 社群引導 + 志工支持」 三要素的整合。以下為可制度化擴展的建議:
善行回報系統優化:整合 LINE 與 App 平台,設計更具回饋性的介面,如「個人善行足跡圖」、「碳足跡自動轉換」功能,提升互動與持續參與意願。 社群推動平台:透過推動環球境地的【地水火風】科技平台,共享永續技術與善循環服務,促成參與者間安全、便利的互相合作。 標準化共享站點設置:借助在地協會與企業志工合作,在沿線設置可重複使用的器具借還站、共享飲水站,減輕個人攜帶負擔,也促進低碳資源流通。 三、本次報告揭示,環保與永續不再只是知識或政策層次的口號,而可透過信仰行動真實落地。行動與改變人心,是善足跡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