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報告書(基於生命週期評價方法學/LCA):【2025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 × ESG善足跡】
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徒步文化盛事,透過信仰力量推動永續發展。2025年預估吸引超過60萬名信眾參與,全程10天9夜的徒步進香旅程。【環球境地】團隊及夥伴,首次全面導入【ESG善足跡、善循環】理念,開創信仰與永續結合的嶄新里程碑。
這個永續報告書,從感動的“善足跡“與”善循環“的ESG的S-社會面向的故事開始,由自身的行為與對環境影響的檢討與調整出發,用善的循環來做爲另外一個起點。
因為數據蒐集限於夥伴百人團約近六十份問卷,我們期待從裡面找出一些對環境影響和永續的指標,當作一些借鏡參考。主要調查一些相關社會面向的S(社會責任)與E(環境議題),內容角度:部分採用GRI準則與SDG,並利用國際標準的生命週期法LCA來分析環境影響,對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客戶、供應商、政府、股東、社會大眾等)給參考意見。
ESG善足跡活動-主辦單位:環球境地基金會 × 天后獅子會
協力單位:科學減碳協會及多家永續科技企業夥伴
報告製作:科學減碳協會SSBTI-志工團隊
報告日期|2025年5月
【2025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 × ESG善足跡】
永續報告書 目錄
報告製作:科學減碳協會SSBTI-志工團隊
前言:
善足跡與善循環 × 感動故事選摘
每一步都是信仰,每一程都有感動。
如果你現在也在經歷人生的一段混亂或低潮,我想說:有時候,不是解決了問題才會變好,而是當你踏出一小步,就已經開始在往「好起來」的方向前!
1 走出人生低谷的六年進香之路
我六年前正面對人生與事業的極大挑戰。因決策失誤導致公司營運困難、人員大量離職,每天醒來都如同一場硬仗。雖然不斷嘗試各種方法自救,卻依然深陷無力與疲憊之中。
就在我人生最混亂之際,一位朋友建議我參與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當時的我對此毫無感覺,只想找到翻轉人生的方法。然而,我最終選擇踏上這段旅程,沒有計畫,也沒有太多行李,只是默默出發。
More
第一年,我什麼都不懂,只是一邊走、一邊流汗、沉默,偶爾默默掉淚。當我幾乎撐不下去、腳起水泡、全身疲憊時,一位素昧平生的阿伯遞給我一瓶水,笑著說:「加油,走下去就會到。」那一刻我深刻體悟,這不是宗教活動,而是一條「每個人都在努力活著」的路。
之後的每一年,我都持續參與進香活動。第二年,我學會照顧自己,也更能感受到進香隊伍中的支持力量。到了第五年,我懂得在途中默禱、放下,把進香當作年度的心靈歸零儀式。
今年是我第六次參與進香。走在熟悉又神聖的路上,我回首過去,滿懷感謝。如今,我的公司穩健成長,知名客戶主動找上門。很多人不理解我如何走出低谷,而我知道:這是一段真正的「一步一腳印」。
白沙屯媽祖進香給我的,並非神蹟式的立即改變,而是一種深沉而持續的支持——「你不孤單」。這份力量讓我撐過艱難時刻,讓我明白:有時候,踏出第一步,就已經是在邁向更好的方向。
「走在熟悉又神聖的路上,我回首過去,滿懷感謝。白沙屯媽祖進香給我的,不是神蹟式的立即改變,而是深沉而持續的支持——『你不孤單』。」
2 科技與善念結合的強大量能
白沙屯GPS App團隊:「我們不求盈利,只求讓所有人在信仰的路上,有一盞科技的明燈,指引方向、溫暖前行。」總安裝數成長至144萬,App Store與Android平台霸榜一週。
More 。。
「如果你曾經用過白沙屯 GPS App,那你一定感受到這群志工背後投注的愛與信念。」
這個沒有收費、沒有商業營利目的的 App,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補助下順利運作。2025 年總開銷為 216,780 元,其中補助 210,760 元、民間贊助 64,888 元,結餘 58,868 元全數保留做為來年使用。不公開募款、不對外收費,這是 App 團隊對媽祖與大眾的承諾。
這份 App 背後,是一群默默無名、徹夜調校、用愛撐起系統的志工。他們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讓每一位信眾在路上安心找到媽祖、平安回家。
除了財務透明、運營穩定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數據的成長:
  • 總安裝數從 88 萬提升至 144 萬,成長超過 1.6 倍
  • 交通查詢從 5,600 次增至 8,600 次
  • 廁所查詢、沐浴查詢與尋人功能都明顯成長
  • 訊息數量從 387,000 筆增至 533,000 筆
  • LINE 社群人數突破 10,000
  • App Store 評分仍維持五星滿分(從 3.1 萬評論成長至 5.4 萬)
更重要的是,這款 App 同時榮登 2025 年 App Store 與 Android 平台免費下載第一名,霸榜一週。
「我們不求盈利,只求讓所有人在信仰的路上,有一盞科技的明燈,指引方向、溫暖前行。」
3 一個人的進香,從不孤單。走十萬步是一種信仰的實踐
受訪者3:Neohong
「完整走兩天10萬步,給你參考,但沿途都有累了請上車,真不行就休息,別撐,誠心比較重要。」
Neohong 分享,他完成了兩天約十萬步的徒步進香行程,這是一項體能與信念的雙重挑戰。在這條路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要硬撐著走完全部,而是要在誠心中找到自己的節奏與平衡。
途中,有許多貼心的「接駁」提醒與志工的協助,讓信眾能量力而為、隨時選擇休息或搭車。真正重要的不是「走幾步」,而是「心裡走了多遠」。在信仰的長路上,每一位願意前行的行者,都是媽祖善行的一份子。
4 期待出發的初心者
受訪者4:bibi_bubu_susugar
「我準備夾鏈袋+破壞袋好了,以防要不到紙箱。這兩年想去走,一直因為工作卡到時間。希望明年可以身體力行。」
這位踏出第一步的信眾,實際參與進香,在心中醞釀許久的信仰與期望令人動容。她分享自己最大的顧慮是行李負重、洗澡與髒衣物等實務問題,然而也感受到一種安慰:「媽祖好像都會暗中幫忙解決。」
在社群中,她感謝許多「走過前輩們」的經驗分享,讓自己更有信心踏出行動的那一步。
這也是白沙屯進香的魅力——它不僅召喚那些正在走路的人,也啟發那些正在準備出發的人。
5 一個人的進香,並不孤單
受訪者5:Starry101107
「想問如果明年第一次想參加白沙屯進香,但是只有一個人走,該準備什麼?我是真的很想走全程,可是孤身一人又很害怕……😢
起初懷著忐忑與不安,一位信眾在社群中發問,希望了解一個人參加白沙屯徒步進香該如何準備。行李、路程、住宿、洗澡、甚至是否有人能陪伴——這些都是初次參與者最常見的擔憂。
但就在這樣一個簡單的提問下,意想不到的回覆與溫暖湧現而來——從資深信徒到首次參加過的網友,大家紛紛提供經驗、分享物資清單、告訴她沿路「有困難就有人幫你」、「媽祖的隊伍裡不會讓你孤單」。
最後她寫下:「結果,全程路上都有人分享,原來『分享』和『共融』會解決所有的困難。」
6 翻譯官的祝福與想像中的進香鐵人賽
受訪者6:Just_be_joyce(Youtuber|媽祖首席翻譯官)
「恭喜所有香燈腳完成白沙屯媽祖進香!You are an Ironman 🤩 大家都好棒❤️
這位長期投入國際溝通的 YouTuber 不僅在平台推廣媽祖文化,更用創意與科技的方式展現台灣民間信仰的活力與趣味。
她說:「如果進香就像三鐵,臂章上會有晶片,主持人手上的 pad 會顯示是否有上車或是全程步行完成,也會看到大家的姓名、國籍、參加歷史資料、是不是壽星。我會在拱門等大家衝線,幫大家一起慶祝🤩。」
這不僅是一段趣味性十足的比喻,更是一種跨越語言與文化的創意投射。她讓更多國際朋友認識這條路上溫暖又堅定的信仰,也讓台灣的善與行動,透過社群平台遠播世界。
這些故事展現了白沙屯媽祖進香的真諦:超越宗教儀式,成為人與人連結的橋樑、科技與傳統融合的平台,以及每個人尋找內心力量的旅程。
第一章 善的足跡:目的與範圍-信仰如何轉化為具體行動
  1. 目的:本永續報告書旨在全面記錄與分析「2025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 × ESG善足跡」計畫的緣起、執行過程與成果(緣起連結網頁,媽祖【徒步進香】:ESG善足跡倡議)。我們希望透過這份報告,不僅呈現信仰活動如何與環境永續、社會責任相結合的實踐模式,更期待能提供一個可複製、可擴展的永續行動框架,為其他大型民俗活動與文化祭典提供轉型參考,進而擴大社會影響力,讓傳統信仰成為推動永續發展的活力源泉。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是台灣最具規模與能量的信仰活動之一。

給永續 目標定位 :

彰顯台灣特有的宗教信仰文化如何融合國際永續行動 成為台灣首例以「媽祖徒步進香」結合 國際ESG 指標(採用國際認可的生命週期分析法),提出以善足跡與善循環作為示範案例 支援未來對接 COP 國際氣候會議、SDGs、碳足跡盤查與社會影響評估等用途

  1. 範圍:根據 APP 平台統計,2025 年參與人數已達 近 60 萬人次。這不只是一次朝聖,而是一場集體心靈與身體的試煉之旅,更是台灣民間信仰與現代社會議題交織的獨特現象。
  1. 時間:2025年5月1日-5月11日(共11日)
  1. 路程:全程約400公里,經雲林、嘉義、台南等地

參與者:約600,000人次以上,環球境地團隊約50家廠商單位,百人團參與,實際回傳問卷約61份;

參與調查單位1-協辦單位 :1.阿罩霧基金會,2.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 ,3. 科學減碳協會,4.台灣原生植物協會, 5.叢林先生, 6.霧峰林家宮保第永續中心, 7.台北市綠能協會,8.天晉商道, 9.百人團WHO lab,10.中華羅梁文化藝術協會,11.勇獅俱樂部, 12.小樹傳愛; 參與調查單位2-企業志工單位: 1.沐悅貞, 2.木酢達人, 3.都市蚓農, 4.滿珍香牧場 ,5.知音天使 ,6.逸文武術文化, 7.明春窯業,8.長耕國際, 9.玖濾豪, 10.串珍珠,11.光炬國際, 12.益均環科, 13. 曜淨生物科技 ,14.九愛第二代系統傢俱, 15. 鑛矗礦實業,16. 車豪康科技,17.全球智能運輸, 18.誠庭新材料,19. 耀恆有限公司 ,20.祈光訊息能科技, 21. 永義房屋竹北高鐵恆宇加盟店 ,22.大豐-瀚林環保, 23. 宣凱國際, 24.優勝奈米,25.沉富農物業,26. 空由窯烤麵包, 27.中鵬綠能,28.香港羅梁體育會, 29.水中保, 30.HOW好生活, 31.谷崧股份有限公司,32.湧順發國際科技,33.馮戢,34.泰平達科技,35.天香司,36.琪登藝術,37.九杏生技

  1. 調查方法:

Line紀錄群回報:在這條信仰路上,【環球境地】集結近百人團隊,串連綠色科技、地方志工、青年志願者,號召「 善的足跡 」行動——將信仰與永續理念結合,以具體善行推動環保與社會責任,實踐「善循環」。

App紀錄群回報:「善的足跡」計畫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套完整的永續行動框架。團隊運用數位科技記錄每位信眾的環保行為,透過即時數據分析,展示集體行動的巨大能量。同時,在進香路線上設置環保補給站,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並與在地小農合作,推廣低碳飲食選擇。 Google問卷回報:我們設計了專屬的Google表單,用於記錄信眾在進香過程中的善行與環保行為數據,包括減塑行動、資源共享、扶助行為、廢棄物處理等項目。這些表單不僅便於即時填寫,更透過雲端技術即時彙整,讓我們能夠量化每位參與者的環保貢獻,並將個人行動轉化為可視化的集體影響力。問卷回收率超過預期,反映出參與者對於將信仰與永續結合的高度認同,也為未來永續行動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庫。

  1. 遠景目標:善足跡、善循環這場運動,不談空泛 ESG,而是落地行動:

一個彎腰撿起的寶特瓶,轉化為可循環再生的資源;

一瓶自帶的飲水,減少了數萬個塑膠瓶的浪費; 一份分享自己的水與食物的心意,實踐了共享與共融的精神,讓進香路上不僅有相伴的足跡,更有相互扶持的溫暖; 一句對同行者的加油,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能量; 一張回填的 LINE 與google問卷,累積為大數據分析的基礎,指引未來更精準的永續策略;都在記錄著——每一位行者的善與美。

透過這些微小而具體的行動,「善的足跡」計畫成功將傳統信仰活動轉化為現代環保意識的實踐場域。更重要的是,它證明了信仰的力量不僅能安頓人心,更能推動社會正向改變,創造出兼顧文化傳承與環境永續的嶄新模式。
在這條充滿汗水與祝福的路上,我們看見了信仰的真諦——不只是祈求庇佑,更是實踐美善,用腳步丈量大地,用行動守護家園。
第一章之一 利害關係人分析與重大性議題
  1. 利害關係人鑑別,從「影響力」「關注度」「責任」「依賴度」「多元觀點」五個面向,鑑別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中與【環球境地】及所有志工、企業、組織互動之關鍵利害關係人,並重視他們對環境、社會與治理(ESG)議題的需求與期望。
  1. 主要利害關係人 結合活動性質與永續行動,我們初步鑑別出以下利害關係人類別:

信眾與香燈腳:參與進香者是善足跡行動的核心群體,影響整體環保與善循環的行為模式。信眾與香燈腳|利害關係人細部分析:

角色定位信眾與香燈腳是整場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中最直接、最廣泛的參與者。他們是善足跡行動的核心群體,善行行為(如自備水瓶、共乘、資源共享)均由他們執行,影響整體減碳、減廢與文化善循環的實質成效。 行為特徵(依據最新問卷資料) 根據 61 份有效問卷顯示,約 35%~40% 信眾有自備水瓶/杯,顯示其對於減塑與自我管理的環境意識已逐步養成。 約 25% 表示有自備餐具,反映外食或補給站中,尚有可提升的減塑行為空間。 約 30% 表示曾共乘或協助交通,顯示在長距離交通安排上,信眾間已具備基本共乘文化與資源共享精神。 超過 70% 受訪者將「沉默祈福」「互助與扶持」視為善行,顯示宗教信仰內涵已內化為群體心理支持。 影響力與依賴程度 影響力:他們的每一個微小行為都可累積成可量化的永續影響,如減少一次性塑料、減碳、減少廢棄物處理負擔等。 依賴度:整個善足跡推動必須仰賴信眾自發的參與與自律,包含 LINE 群組回報、APP 自動登記,以及回填 Google 表單等,形成大數據行為分析的基礎。 關注與期望 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在信仰路上更方便落實環保」與「行走安全與身心照護」。 多數信眾期望能有更完整的 SOP(如:沿途補給站提供環保餐具、友善廁所地圖即時更新、共乘媒合)。 部分回饋也指出,希望官方平台能有獎勵制度(如善行點數、足跡證書),強化行為回饋與參與榮譽感。 溝通與參與機制 信眾習慣透過 LINE 群組、APP 訊息、現場志工說明與集結前說明會 等多元管道互動。 未來可加強善行回報功能(如一鍵回報自備容器、共乘情況),並結合行為數據公開透明化,增進行為正向循環。 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信眾,是這場信仰與永續融合行動最具體的「行為落地者」。他們每一位的行為轉變,將直接影響善足跡的真實影響力,未來建議持續透過教育推廣、善行可視化與共學社群,讓信仰力量成為 ESG 行動最溫暖的載體。

志工團體:協助環境維護、交通秩序、物資補給,是實現永續目標不可或缺的支持者。

志工團體|利害關係人細部分析 角色定位志工團體在整個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活動中,扮演的是「串接善足跡系統、維持秩序、支持後勤補給」的中樞角色。他們是活動能否在大規模人潮與複雜路線下順利運作的幕後推手,也是 ESG 善行能落地的重要橋梁。 行為特徵(根據問卷與群組回報) 從問卷結果看,有 31%~37% 的參與者曾主動參與或支援志工行動(如協助環境整理、補給品分發、指引路線)。 在 LINE 群組與 APP 留言中,常見志工分享即時天氣、廁所位置、累了可上車的資訊,顯示志工行動已從傳統人力支援,延伸到數位化與資訊化。 許多廟宇志工、地方里鄰志工及企業志工組,開始採用善行回報紀錄,提升透明度。 影響力與依賴程度 影響力:他們是善足跡行動的執行者,負責將「倡議」落實為實際協助與現場執行,直接影響資源回收率、環境清潔度、群眾行為秩序。 依賴度:活動極度仰賴在地廟宇、地方居民、企業志工的加入與輪班支持。若志工動能不足,將直接影響沿線補給站、廁所指引、垃圾收集效率與群眾安全。 關注與期望 志工最關注的是「人力資源安排的永續性」、「補給物資來源與分配公平性」以及「參與者對善行的配合度」。 有回饋指出,希望能有更多標準化 SOP(如垃圾分類指南、共享物資站點設置),以及「即時支援工具」(如智慧化地圖、即時回報通報系統)。 多數志工也期望能有實質的回饋機制,如感謝證書、志工點數、在 APP 中的「善行徽章」。 溝通與參與機制 志工主要透過「志工群組、工作會議、官方 LINE 社群、現場廣播與行前教育訓練」進行協調。 LINE 群組扮演重要的即時狀況分享與資源調度角色,也可與 APP 或共乘系統串聯,提升效率。

企業參與單位:包含提供資源、技術、產品或協力推動 ESG 行動的綠色企業夥伴。

企業參與單位|利害關係人細部分析 角色定位企業參與單位多為環球境地聯盟內志同道合的永續企業、在地供應商與專業技術團隊。他們提供資源、技術、產品服務或協力推動 ESG 方案,是將「善足跡」從信仰行動擴充為具體永續影響力的重要推手。 行為特徵(依問卷、回報與現場紀錄) 據問卷與群組紀錄顯示,今年至少有 30 多家企業單位 以物資贊助、志工參與、技術方案(如光導系統、碳盤查諮詢)等多元形式加入。 部分企業如【木酢達人】【都市蚓農】【Super Nine】【Light-in】等技術夥伴,將產品與解決方案直接在進香現場示範,累積寶貴使用數據。 不少企業也透過「善的足跡紀錄卡」「LINE 群組打卡」「APP 群眾回報」等方式留下 ESG 貢獻紀錄,強化永續品牌形象。 影響力與依賴程度 影響力:企業的技術或資源投入可直接提升善足跡行動的效率與覆蓋面,例如提供無耗材空氣淨化機、資源共享站點、低碳農產品等,讓信眾更容易參與低碳行為。 依賴度:永續專案的穩定推動需仰賴企業的物資支持、技術維運與資金贊助,特別是像 APP 團隊與碳盤查顧問等專業資源,對進香活動的智慧化與量化有關鍵影響。 關注與期望 多數企業希望透過此活動提升品牌的 ESG 影響力與社會信任感,同時驗證自家產品或技術在大型人潮活動中的實際效益(例如減碳、減廢量化數據)。 企業也期待官方提供更多 ESG 影響數據(如碳減量總表、善行統計),作為對外報告或對投資人溝通的證據。 有部分企業反映,若未來能串聯「碳足跡認證」、「LCA 證書」、「善行標章」,將更有助於他們進一步投入資源。 溝通與參與機制 與企業的溝通多透過【官方協調群組】【專案協力會議】【永續工作坊】與【APP/表單回報】,確保技術方案能即時落地。 建議未來可建立「善足跡 ESG 合作平台」,讓更多中小型企業可依能力與專長彈性加入。 企業參與單位是善足跡行動的「後端資源網」,他們的技術、物資與資金支持,讓信仰能轉化為看得見、可衡量的永續成效。未來可進一步強化跨企業共享、善行標章發證與數據透明化,形塑「信仰 × ESG × 綠色產業」的良善合作典範。

政府機關與地方行政:包含文化部、環保局、地方公所等,協助資源整合、政策支持與法規遵循。

政府機關與地方行政|利害關係人細部分析 角色定位政府機關與地方行政單位(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縣市環保局、地方公所與村里辦公處)是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活動的重要後盾。他們在補助資源、法規諮詢、交通動線、公共設施、廢棄物清運等面向,提供政策支持與協調,確保進香過程順利且符合法規。 行為特徵(依實際協作與回饋) 文化部與文化資產局近年提供 GPS 專案與志工系統維運補助,支撐了 APP 維運與資料透明化,確保善足跡行動有穩定資源延續。 環保局與清潔隊參與沿線垃圾收運與分類指導,補充了志工人力無法涵蓋的區段,提升廢棄物處理效率。 地方公所與里鄰辦公室協助廁所、休憩點開放與臨時設施設置,同時協助活動秩序與人潮管理。 影響力與依賴程度 影響力:政府的補助、法規解釋與在地行政支援,可直接影響永續行動如 GPS 專案、碳盤查、廢棄物管理 SOP 的可執行性與可擴散性。 依賴度:信眾人潮流動龐大,若無在地公部門協助,許多臨時公共資源(如公廁、交通動線、垃圾回收)無法完善維持;法規遵循與公部門背書,也能強化企業與信眾對永續善足跡的信任度。 關注與期望 政府與地方行政單位關注的是宗教活動如何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時,兼顧環境負荷與文化保存。 他們期望善足跡數據能以年度報告方式透明揭露,並作為未來補助及政策優化依據。 有部分在地單位期盼透過這類善足跡行動帶動社區經濟、提升在地文化形象,達到文化保存與永續發展雙贏。 溝通與參與機制 主要透過【年度專案協調會議】【補助申請報告】【地方說明會】【志工培訓】與【現場聯繫群組】進行持續溝通。 未來建議建立與文化資產局、環保局的共同「善足跡資料庫」,提升政策擬定的科學化與長期追蹤。 政府機關與地方行政是進香活動能夠平穩運行、符合法規並持續擴散善足跡的重要後盾。透過多方協作、補助支持與在地資源整合,讓信仰文化保存、民眾安全與永續發展能在同一條路上同行。

在地社區與宮廟:進香路線沿途社區居民、拱天宮及分香廟宇,影響永續措施落實程度。

在地社區與宮廟|利害關係人細部分析 角色定位沿途的在地社區居民、拱天宮及各地分香廟宇,是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路線上不可或缺的地方支持網絡。他們既是活動的迎接者、補給提供者,也是善足跡行動能否真正落地的第一線執行場域。 行為特徵(依觀察與群組紀錄) 沿線居民熱心提供物資、熱茶、簡易補給,成為信眾「資源共享」與「物資互助」最直接的支持者,約有 15~20% 的信眾在問卷中提到獲得在地社區即時協助。 宮廟志工與管理人員除了宗教儀式安排,也協助垃圾清運、供水供廁、交通指引,對減碳、減塑與群眾秩序影響深遠。 部分社區居民開始參與善足跡調查,如資源循環(例如可回收瓶罐)、低碳餐點供應、小農產品串聯,與 ESG 行動相輔相成。 影響力與依賴程度 影響力:在地社區是善足跡行動的落地場域,他們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減碳、減廢與友善空間的可執行性。 依賴度:善行行為如廁所開放、臨時停留點設置、垃圾集中區與環保志工協助等,都需社區與宮廟充分配合,缺乏在地支持將大幅降低善足跡行動的可持續性。 關注與期望 社區居民普遍希望透過進香活動帶動在地文化與小型經濟發展,同時維持整潔、減輕廢棄物負擔。 宮廟期望善足跡資料可透明揭露,為信眾教育與沿線宮廟推動環保政策提供實證依據。 部分宮廟也表達希望能引進像 Light-in 自然光導系統、 Super Nine 空氣淨化裝置等綠色技術,提升廟宇永續指標。 溝通與參與機制 主要透過【拱天宮文化組】【沿線分香廟宇協調會】【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LINE 群組與志工社群】維持即時聯繫。 建議未來透過 App 介面擴大在地居民自主回報,如廁所供應情況、垃圾回收站使用回饋等,形成在地 ESG 社區網絡。 在地社區與宮廟,是白沙屯徒步進香「善足跡」落地最重要的基石。他們的文化熱情與資源共享精神,讓善行成為可見、可持續的日常互動,未來應持續協助其導入低碳技術、提升循環系統並建立共學機制,讓信仰與永續共榮。

媒體與倡議組織:包括在地記者、社群意見領袖、環保或宗教文化團體,協助擴散永續理念。

媒體與倡議組織|利害關係人細部分析 角色定位媒體與倡議組織包含了在地記者、社群意見領袖(KOL)、地方宗教文化推廣者與環保團體。他們是善足跡理念對外擴散的重要橋樑,協助將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的環境永續實踐與故事,用文字、影像、影音多管道放大,讓更多社會大眾看見這條「信仰 × 永續 × 社群共好」的路徑。 行為特徵(依實際觀察) 近年透過社群貼文、YouTube、X(前 Twitter)、小紅書與 LINE Today 等多元平台,已有多位 KOL 與社群管理員,自發拍攝進香路上環保行為與互助故事,觸及數十萬至百萬人次。 多個 NGO 與在地倡議組織如科學減碳協會、綠能協會,也在群組內分享低碳生活、環保知識與碳盤查方法,與進香行為相結合。 一些宗教文化推廣團體將徒步進香視為「文化資產保存」案例,進行口述記錄與數位典藏,形成信仰與文化的長期累積。 影響力與依賴程度 影響力:透過媒體與倡議組織的報導、直播、短影片與社群互動,善足跡行動得以突破進香隊伍內部,觸及一般大眾與國際社群,放大 ESG 行為的正面影響。 依賴度:善足跡數據、LCA 成果與問卷分析結果,若無第三方媒體與倡議者協助解釋、傳播,將難以形成群眾信任與外部關注。 關注與期望 媒體關注點多聚焦於「善足跡行動有沒有具體成果」及「信仰活動與社會永續如何連結」。 倡議組織關心的是可否提供完整的碳減量、資源循環、社會互助的公開報告,作為政策倡議或教育推廣素材。 有部分意見領袖建議,未來可建立「群眾善行故事庫」,並將社群分享的善行行為,整理為年度亮點,持續擴散影響。 溝通與參與機制 媒體多透過【記者採訪協調會】【官方群組提供素材】【實地走訪跟拍】等方式取得第一手資料。 倡議組織則可透過【年度 LCA 與 ESG 發布會】【工作坊】【社群直播】與 APP、LINE 群共享平台進行合作。 媒體與倡議組織是「白沙屯媽祖進香 × 善足跡行動」得以讓更多人認識的重要助力。他們的推波助瀾,讓傳統信仰不僅停留在心靈支持,更能透過可量化、可視化的 ESG 成效被社會看見,未來可進一步深化與媒體、NGO 的共創合作,打造「信仰 × 永續 × 故事力」的正向循環。

  1. 溝通管道與頻率:本計畫以 LINE 群組、APP 通知、實體會議、問卷回饋、社群討論 等多元方式,與利害關係人進行雙向溝通,並定期蒐集意見,以利未來善足跡行動方案的優化與擴散。
  1. 初步重大性議題 :根據問卷調查、群組互動與社群回饋,彙整利害關係人關注議題如下:
  1. 環境面:減碳減塑行動、廢棄物管理、資源共享、綠色交通與低碳旅程。
  1. 社會面:心理支持、信仰與行為的善循環、公平參與、在地社區共融與公益支持。
  1. 治理面:資訊透明度、資源使用公開、永續 SOP 化、行為準則自律。
  1. 持續改善與承諾:我們將依照 TNFD、GRI 與 SDGs 框架,逐步建立議題追蹤與揭露機制。透過每年進香前後,持續進行「利害關係人重大性議題問卷」與群組共識回饋,將善的足跡轉化為實質行動路徑,讓永續信仰落實在每個人心中。
  1. 國際碳足跡與環境足跡數據庫的整合與在地文化論述:
  1. 在永續足跡的量化與追蹤過程中,SSBTi 團隊提供了國際級的碳足跡(CFP)與環境足跡(EFP)數據庫,包含與 ecoinvent、CLCD、ELCD 等全球資料庫的串接授權與技術支援。這些基礎數據,使得【白沙屯媽祖進香 × 善足跡】不僅有了科學化的量化依據,更能將信仰活動的善行轉譯成符合國際標準的環境減碳績效。
  1. 更重要的是,SSBTi 將亞洲區如中國、越南、泰國等地的基礎產業數據,整合至以台灣為主體的碳足跡框架,協助在地企業與公民團體,用「台灣觀點」詮釋區域供應鏈與跨境文化的環境責任。
  1. 這樣的資源整合,不僅為台商與全球供應鏈 ESG 報告提供亞洲完整參考依據,更讓台灣能在全球低碳轉型與供應鏈透明化中,展現「由文化在地出發,連結國際標準」的永續主體性。
  1. 延伸價值
  1. 有助於未來更多文化祭典、信仰活動或地方產業,直接引用此數據庫進行 LCA 與 ESG 盤查。
  1. 建立台灣與區域供應鏈的文化語境,讓台灣 ESG 行動不只是跟隨,而能成為結合信仰、社區、產業的「亞洲 ESG 論述示範」。
  1. 提供政策單位、產業公協會、國際品牌等更完整的「文化與永續共榮」案例基礎。
第二章 生命週期盤查:收集資源投入與環境排放數據
本章依據生命週期評估(LCA, Life Cycle Assessment)原則,從「資源投入(Input)」與「環境排放(Output)」兩大面向,蒐集並量化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期間的環境足跡資料。我們透過問卷調查、LINE社群紀錄、App資料與現場觀察,將參與者善行轉化為可被衡量的永續行動貢獻。
  1. 估算基礎與參考來源
  1. 總參與人次:約 600,000 人次(根據 APP 與主辦單位估算)

問卷有效樣本數:57 份 (填寫61份,各組問題有效樣本數不同,請看第六章說明)

問卷資料作為參與行為的樣本比例推估基礎,並依每日進香人次浮動調整估算範圍(每日約10-20萬人次) 提升數據信賴度方式說明:「由於有效樣本數為57份問卷,雖屬有限,但與活動參與者日常觀察與歷年報告相符,作為初步估算具參考價值。」 引用背景碳足跡資料來源資料計算如「一次性寶特瓶每個約80g CO₂e」,其中計算來源(政府環保署、ecoinvent database等)。

  1. 主要善行與減碳/資源貢獻估算,減碳來源前3名:1. 共乘交通:1,440噸 CO₂e;2. 自備水瓶:80噸 CO₂e;3. 自備餐具:3.6噸材料節省

詳細分析說明:

共乘交通工具(減少個人碳排) 問卷顯示約 53.6%(30/56)有共乘或協助交通問題 保守估計約 30% 實際共乘,約 180,000 人次 假設從台中來回約 200 公里,與單人自駕相比,每人可減少 8 kg CO₂e 總計約減碳:1,440 公噸 CO₂e 自備水瓶/水杯(減少一次性塑膠瓶使用) 問卷顯示約 35.7%(20/56)參與者有自備水瓶 預估約 35% 參與者有此行為,推估人次:420,000 ~ 525,000 假設每日平均使用 2 瓶水(600 ml × 2)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瓶數:超過 1,000,000 個 減碳效益(每瓶碳足跡約 80g CO₂e):約減少 80 公噸 CO₂e 減塑行動(自備餐具) 問卷顯示約 35.7%(20/56)曾自備餐具減少垃圾 綜合保守估計約 25% 參與者,約 300,000 ~ 375,000 人次 每人每日減少一次性餐盒與免洗筷一組 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300,000 組 減少塑膠與竹製資源消耗(以聚丙烯+木筷計算):約 3.6 公噸資源

▍總結與潛在改善方向 本次進香活動中,透過具體行為如自備器具、共乘、互助、分類等,已展現群體可觀的環境與社會效益。
共乘交通工具減碳計算:詳細說明與推導
計算依據:以每車 2 人共乘為假設基礎
一、問卷基礎
  • 問卷顯示「有共乘或協助交通」者占比:約 53.6%(30/56)
  • 保守估算實際執行共乘者:30%
  • 參與人次總量:約 600,000 人次
  • 推估實際共乘人次:  600,000 × 30% = 180,000 人次
二、路程距離假設
  • 假設從台中來回白沙屯總距離:200 公里(100 公里 × 2)
三、碳排因子參考(依據台灣環保署與 ecoinvent database)
四、總減碳效益估算
  • 共乘人次:180,000
  • 每人平均減碳:18 kg CO₂e
  • 總減碳效益:  180,000 × 18 kg = 3,240,000 kg CO₂e  即:3,240 公噸 CO₂e
小結:保守條件下的估算邏輯
總體減碳效益為:3,240 公噸 CO₂e 為目前活動中最大宗的行為型減碳成果,未來具備鼓勵擴展共乘制度與交通整合導向的實踐潛力。
自備水瓶/水杯(減少一次性寶特瓶使用)-詳細說明
一、數據來源與參與人次估算
二、使用次數與減量瓶數估算
三、碳足跡計算依據
結論說明
  • 問卷調查顯示約 35% 參與者有攜帶自備水瓶。
  • 估計在 11 天進香過程中,總計有 420,000~525,000 人次自備水瓶。
  • 假設每人每日節省 2 瓶水,總減少寶特瓶使用量超過 100 萬瓶
  • 根據每瓶約 80g CO₂e 的碳排估值,此舉可達成 80 噸 CO₂e 的減碳效益
「自備餐具」減塑行為的計算邏輯、推估方法與佐證數據說明 (請點開)
自備餐具(減少一次性用品)
一、數據來源與參與人次估算
二、減少一次性用品估算
三、資源減量與材料分析
結論建議
  • 問卷顯示約 35.7% 曾自備餐具,估算保守採 25% 參與者行為。
  • 預估自備餐具人次約 300,000~375,000
  • 每人每日減少 1 套一次性餐具組,總計減少 30–37.5 萬組
  • 每組含聚丙烯與竹木材約 15g,總計 減少一次性材料資源約 3.6 噸以上
  • 此行為有助於減少製造、包裝與垃圾處理資源,亦可成為信仰與日常環保實踐的橋梁
第二章-1 生命週期盤查:收集資源投入與環境排放數據-社會影響部分
1. 延伸反思|從行為轉變到永續典範的建立

雖然生命週期盤查通常關注的是物質投入與環境排放的「量」,但本次「善的足跡」計畫更重要的意涵,是喚醒一種 群體行為模式的轉變 。

所謂「善」,不僅限於環境面向的資源節省或碳排減量,也涵蓋了對社會價值的實踐,如: 自發性環保行動的蔓延 公共資源共享與物資流動的循環行為 心靈照護與互助精神的集體展現 群體中「我不是一個人」的行動自覺

這些轉變,雖不易即時以碳當量(CO₂e)表示,卻是未來社會邁向永續生活型態(Sustainable Lifestyle)的根基,值得被納入 LCA 分析中的A類(Attributional)生命週期盤查延伸模組中進行評估。
2. 量化參考方向|行為導向變化如何反映於 LCA 模組中

根據本次問卷中回覆比例較高的社會/心理面善行項目,我們提出以下三項建議指標方向,未來可納入擴充版的 LCA 模型中,作為「社會-行為介入 × 永續影響」評估基礎:

行為模式 問卷參與比率 可推估影響方向 建議量化方式 沉默/祈福/靜心行動 71.9% (41/57) 減少消費衝動 → 降低物資使用與排放潛力 建議設計前後消費行為改變的比較調查問卷(如:購買行為改變) 共乘意願與互助意識 53.6% (30/56) 強化交通資源共享 → 減少機動車使用次數 可結合 App/LINE 行為數據估算減少車輛使用次數 參與垃圾分類與清潔 31.6% (18/57) 提升回收率、減少垃圾量 → 減少處理成本與環境風險 建議搭配垃圾分類正確率與清運量調查,列入減排估算 在這場大型信仰活動中,所累積的,不僅是塑膠與碳的減量,更是對「行動即永續」的群體共識。

善的定義,從此不再只是捐款或祈福,也可以是選擇走路、不製造垃圾、將水分享給旁人。
這份永續報告書,記錄的是一群人在土地上的「環境選擇權」被重新賦能的過程——這將成為台灣未來所有大型宗教活動與社會動員的綠色範式參考。
第三章 影響評估:從善行數據走向環境與社會轉型
本章目標在於進一步評估第二章中所蒐集之善行行為對環境的實質影響,並以永續發展指標(如 SDGs、GRI 標準)進行對照,呈現群體行為轉變所可能帶來的深遠效益。
一、重點行為的環境影響評分
註:上述數據已於第二章採樣與推估,三項合計減碳已超過 1,500 公噸 CO₂e,約等同於 13 萬棵成年樹一年碳吸收量。

備註|關於永續報告書的國際準則與編寫方向

在編撰永續報告書時,通常需依循國際通行的報告準則與架構,確保內容具備可比較性與可信度。目前最廣泛被採用的國際準則,主要包括 GRI、SASB 與 TNFD,各自聚焦的面向與使用對象略有不同: GRI —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主辦單位:全球永續報告協會 適用對象:針對企業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客戶、供應商、股東及政府部門。 內容範疇:GRI 準則架構分為三大區塊:適用於所有組織的通用準則、特定行業準則,以及涵蓋特定主題的專門指引,能協助組織全面揭露 ESG 資訊。 特點:是國際企業最普遍採用的準則之一,資訊透明且強調利害關係人溝通。 SASB — 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主辦單位:美國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 適用對象:以投資者為主要溝通對象。 內容範疇:依照行業分類,聚焦五大核心面向,包括環境、社會資源、人力資源、商業模式與創新、公司治理領導力等,涵蓋 11 大產業、77 個行業與 26 項永續議題。 特點:強調可比較與量化的指標,有助於跨企業及跨產業之間的投資分析與評比。 TNFD —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制定單位: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 主要對象:以投資人、金融機構、供應鏈上下游為溝通對象。 內容範疇:TNFD 著重於企業如何評估與管理自然資本相關風險與機會,聚焦生物多樣性、土地使用、水資源、自然棲地等議題,並建立與氣候揭露互補的架構。 特點:協助企業在邁向自然正面影響(Nature-positive)目標時,強化風險管理、資金流向與資訊揭露的透明度。 ESG 三大核心指標簡述 在永續報告書中,ESG 是衡量企業非財務績效的核心框架,包括: E(Environmental 環境):如溫室氣體排放、能源與資源管理、廢棄物處理及空污治理。 S(Social 社會責任):如勞資權益、職安衛生、客戶及供應商關係、隱私保護與社區共榮。 G(Governance 公司治理):如股東權益保障、公司誠信經營、法遵及供應鏈管理。 這些指標能協助組織從多維度展現其對環境、社會與治理責任的承諾。

二、行為轉變的社會與意識影響(可擴展 LCA)
在擴展生命週期思維中,非物理的「行為轉變」也具有高度永續潛力。例如:
  • 群體意識提升:問卷中,超過 70% 參與者認為「祈福/沉默/友善」本身就是「善行」,顯示 ESG 已內化為生活態度。
  • 善行回報習慣化:超過 80% 參與者表明願意持續使用 App 或表單回報行動,形成「社會自律+科技治理」的新文化。
  • 資源共享習慣建立:如補給站互助、共享食物與水,為「循環式資源使用」奠基。

可擬定量化指標如下:

指標名稱 推估方式 應用場景 行為永續傾向指數(B-SI) 根據問卷行為出現率 × 永續性加權(如自備比例×1.2,共乘×1.5) 評估後續政策導入與教育效益 社會資源共享度(CSR-S) 提供與接受補給比例 × 群體互動評分 評估互助與減少浪費之潛能 意識覺醒指數(AWI) 願意回報善行 + 支持擴展此行動的人數比率 可做為 LCA(Awareness)層級之一

三、潛在影響與未來擴展

若將此模式推廣至全台 10 場以上大型宗教活動,依相同參與規模計算,其潛在年減碳量可突破 10,000 噸 CO₂e ,等同約:

種下 85 萬棵樹所吸收的碳量; 或取代 4,000 輛燃油汽車一年行駛所產生之碳排。 此外,推動社群行為變遷將有助: 打造民間信仰與ESG的對話橋梁 創造以行為導向為基礎的永續治理機制 激勵企業CSR與地方行動合流

四、結語:信仰 × 行動 × 永續 的全新可能
2025 白沙屯媽祖進香「善足跡行動」的意義,不只在於減碳多少,而是透過行為改變,喚醒整個社會對於「環境即福報」、「節約即修行」的新價值觀。
這不只是台灣第一次透過生命週期法來量化宗教行動對永續的影響,更是一場關於人、信仰與地球的全新對話。
第四章 改善分析:從善足跡中發掘未來優化方向
本章以生命週期資料庫與群體永續行為統計為基礎,針對影響評估結果進行分析,辨識可進一步優化之永續行動策略。透過聚焦於實際行為落差、制度性支持缺口與推廣機會點,為未來「信仰 × ESG」行動框架提供明確改進方向。
一、落差識別:行為採取率與潛力差距

雖然自備水瓶與餐具等善行比例已相對較高,但整體參與率仍有提升空間,特別是資源共享與環境整理等群體行動:

行為 推估參與率 可提升潛力 建議對策 自備水瓶/水杯 約 35% 有機會提升至 50% 以上 行前教育、鼓勵打卡回報、設置兌換點 自備餐具 約 25% 可望提升至 40% 增加補給點配合、可重複使用器具租借站 共乘交通 約 30% 城際距離者仍有高落差 設立官方共乘媒合群組或App功能 資源共享 約 15% 潛力高但需建立信任 強化志工組織支援、可辨識的共享站牌 環境整理 約 20% 可提升至 30% 增加清潔志工認證制度與徽章激勵

二、制度性支持建議

在2025年已執行框架中,我們觀察到行為改變的基礎需仰賴 「科技工具 + 社群引導 + 志工支持」 三要素的整合。以下為可制度化擴展的建議:

善行回報系統優化:整合 LINE 與 App 平台,設計更具回饋性的介面,如「個人善行足跡圖」、「碳足跡自動轉換」功能,提升互動與持續參與意願。 社群推動平台:透過推動環球境地的【地水火風】科技平台,共享永續技術與善循環服務,促成參與者間安全、便利的互相合作。 標準化共享站點設置:借助在地協會與企業志工合作,在沿線設置可重複使用的器具借還站、共享飲水站,減輕個人攜帶負擔,也促進低碳資源流通。 三、本次報告揭示,環保與永續不再只是知識或政策層次的口號,而可透過信仰行動真實落地。行動與改變人心,是善足跡的第一步。

每一個自備水壺、每一次共乘、每一份共享與清理,都是將「善」轉化為具體社會與環境貢獻的行動。
從這些「足跡」中,我們看見了:
  • 群體動能可成為永續的催化劑;
  • 行為轉變不需等待體制允許;
  • 傳統文化可重新定義永續實踐的樣貌。
第五章 永續黑科技:地水火風的技術實踐與文化共融
本章專注呈現來自【環球境地】聯盟內多家企業及研發團隊的創新解決方案,如何在信仰實踐中實地落地、回應淨零願景,同時強調ESG的S,人在各個場域的安全、舒適與現代轉型。
在白沙屯進香活動的實踐現場,不僅有民眾的行為轉變,也有一群默默支持永續的技術與團隊,將「科技善行」導入傳統信仰文化之中,協助廟宇系統、沿線社區與大眾實現更深層的環境改善與社會效益。
一、光的善能:Light-in 自然光導系統

light-in-int-co-cac-giai-oatx4fp.gamma.site

Light in Int. Co.: Các giải pháp chiếu sáng tự nhiên cách mạng

由林宥絍開發的專利日光收集技術可降低電力消耗,同時提高照明質量。我們創新的LED和自然照明系統也提供通風效益。我們通過符合ISO標準的專門光學設計,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 技術簡介
  • 利用自然光管導入設計,白天不需用電照明即可將太陽光引入深層空間。
  • 可適用於宮廟後殿、廊道、樓梯等原本照明不足區域。
  • 實際應用成果
  • 2025 進香活動後,已有多家宮廟參考導入,包括拱天宮後殿與在地中型宮廟。
  • 大幅減少照明用電,估每年平均可減少約 1,200~2,000 度電,相當減碳近 1 噸 CO₂e/年
  • 改善長輩跌倒風險、提升空間溫暖感受,促進信眾安心停留。
  • SDG對應:SDG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SDG3(健康與福祉)
  • 文化意義延伸
  • 「佛光普照」不再僅是象徵語言,而是透過科技實踐的自然光能庇佑。
二、空氣的淨化者:Super Nine 無耗材空氣過濾技術

tw-jiu-lu-technology-adv-zoahgcp.gamma.site

TW-Jiu Lu Technology: Advanced Filtration Solutions

自2011年以來,玖鑢豪科技一直致力於開創專業空氣過濾技術,從分銷商發展成為擁有國際認可的創新專利持有人。 by 賴建志總經理 2025

  • 技術簡介
  • 可高效移除懸浮微粒、PM2.5、VOC等空汙源。
  • 無耗材設計,降低維護成本與廢棄物排放。
  • 活動應用情境
  • 於工廠排放源頭等提供潔淨空氣,確保空氣品質。
  • 降低香火空汙對敏感族群(如老年、兒童)的影響。
  • 預估效益
  • 以 100m² 空間每日運行 12 小時計算,可有效過濾空氣約 3600 m³/日,每年可去除約 20 公斤懸浮微粒
  • 避免一次性濾網產生,達成 零耗材、低維護 的綠色設備指標
  • SDG對應:SDG11(永續城市)、SDG13(氣候行動)
  • 社會意義
  • 重塑信仰空間的「清淨」概念,實踐現代健康與環境並重的宗教空間轉型。
三、地與水的循環:再生、零耗材與地方連結
  • 農業與廚餘回收-都市蚓農:無電力廚餘回收與土壤復育解決方案
  • 多家夥伴如「都市蚓農」與「台灣原生植物協會」推廣行動式堆肥、落葉分解循環教育。配合「自帶餐具」與「共餐分享」,形成閉環資源管理,教育參與者惜食與自然法則。
  • 代表案例:DoItBox 系列
  • 全系列皆為 零電力、原地處理、負碳排 的循環農法設備。
  • 運用蚯蚓與黑水虻分解廚餘,3天轉為地龍堆肥,供植栽使用。
  • 社會效益:已導入超過 40 所中小學校園與社區。
  • 結合蚯蚓復育、生態教育與社區參與,成為「都市綠照護」的重要解方。
  • SDG對應:SDG2、SDG3、SDG12、SDG13
  • 效益數據(每設備)
四、來自林間的守護:木酢達人天然環保抑菌除臭方案
  • 技術簡介
    木酢達人以傳統木材炭化技術製得的「木酢液」,為天然副產物,具備天然抑菌、除臭、驅蟲、防霉等多重效果。該技術原為製炭過程中的副產氣體冷凝液,經淨化與熟成後,成為對人體與環境皆友善的天然清潔與環境淨化產品。
  • 進香應用情境
  • 進香期間,木酢達人團隊提供天然木酢除臭劑與噴霧,在沿途志工休息站與鞋櫃、帳棚、流動廁所等高使用區域中使用,大幅降低異味與細菌孳生風險
  • 產品無化學添加,對嬰幼兒、長者與過敏體質者友善,成為「零負擔」的空間淨化方案。
  • 環境效益
  • 木酢液為製炭過程的天然副產品,使用不但不需額外製造,反而促進資源全利用與循環再生
  • 與一般化學清潔劑相比,每瓶木酢液可避免約 30–50 克化學清潔劑的環境負擔與水體污染
  • 社會效益
  • 作為來自台灣在地山林的小品牌,木酢達人結合原鄉林業、友善農法與民間信仰,提供可實踐的生活環保方案。
  • 同時透過教育推廣,傳達「來自自然、回歸自然」的永續理念,在進香路上深化民眾對環境友善產品的認識。
  • 文化融合
  • 木酢液以「自然淨化」的方式延續宗教儀式中「除穢」、「淨身」的傳統意象,使科技與信仰融合,創造新的文化轉譯可能
總結:當信仰場域成為永續科技實驗場
本章所揭示的各項技術,不僅只是產品功能的展示,更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實踐典範。從「佛光普照」的自然導光,到「無塵無毒」的空氣淨化,每一項都是信仰世界對永續世界的真實回應。
這些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只是環保數據的增加,更象徵著我們正在建立一種新的行動範式——讓永續成為地方信仰文化中自然的一部分。
第六章|調查問卷與善足跡圖表分析
本章彙整2025年5月1日至5月11日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活動期間,透過Google表單回收的參與者行為與感受數據,作為衡量「善行永續足跡」實踐成果與未來優化策略的依據。本次問卷共收集61份回覆,有效樣本數,依照問卷主題,在56-57之間。儘管樣本量不大,但與歷年參與者實況與觀察具高度一致性,提供初步行為估算與未來政策建議參考基礎。
6.1 善行參與行為分布
在本次活動中,有高比例的參與者實際投入各種形式的善行行動,包括:
  • 71.9% 參與者表示曾進行「默禱/祈福」。
  • 36.8% 曾協助「環保志工,如協助整理、清理」。
  • 33.3% 協助提供補給品與引導。
  • 31.6% 協助垃圾分類與環境清潔。
  • 另有 1~2% 參與如「結緣品發送」、「提供上車接送」等個別行動。
這反映出「共好」與「利他」的【善】文化,已在活動過程中自然發酵。
6.2 感動與善的經驗
超過七成參與者表示活動中感受到多次感動,其中最常提及的善行經驗為:
  • 66.1% 表示「看到媽祖神跡」。
  • 78.6% 表示「看到彼此扶持的行為」為最大感動。
  • 60.7% 表示曾「協助垃圾清理/撿拾廢棄物」。
  • 35.7% 有「自備容器、減少一次性使用」的自覺。
  • 53.6% 曾自願共乘以減少碳足跡。
本次問卷回覆顯示,參與者在進香旅途中,不僅因「媽祖神跡」與「彼此扶持」而感動,更從中啟發出實際的環保行動與社會關懷意識。具體而言,超過六成曾主動清理垃圾,逾五成曾參與共乘減碳行動,顯示進香不只是宗教旅程,更是一場集體環境意識的啟動。
這些行為證明:「善行」不只是慈悲,更能轉化為實際的環境足跡減量行動。其中,自備容器與減少一次性用品比例亦超過三成,顯示進香活動正成為民眾「永續行為轉變」的重要契機
6.3 善的心是否延續到日常生活?
參與者有超過86%表示會更積極延續行善心志,並計畫:
  • 捐款/物資支持公益(61.4%)
  • 擔任志工服務(54.4%)
  • 鼓勵親友參與(68.4%)
  • 於企業中推動CSR或ESG善行(31.6%)
此結果說明,宗教行動正轉化為具體的永續生活承諾與社會責任行動
6.4 碳足跡與資源使用習慣紀錄
問卷亦針對交通工具與資源使用進行調查,便於未來碳足跡量化與改善策略設計:
  • 交通共乘行為:有31.1%受訪者共乘,具正向減碳效益。
  • 88.5%的受訪者未使用高鐵與捷運,仍以徒步、汽機車為主。
  • 瓶裝水使用量分布顯示仍有大量一次性瓶使用,後續可鼓勵自備容器。
  • 超過八成參與者不需旅宿,顯示活動安排簡潔、節能為主。
6.5 APP 團隊的大貢獻:用技術與永續心法守護進香路上的安心
在這場信仰與行動融合的盛事背後,一支默默耕耘的技術團隊,自2017年起持續投入,讓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活動因科技而更加有序、安心與永續。
  1. 永續心法的實踐:從追新功能到專注 SOP 與長跑節奏
近年來,這個團隊選擇不再頻繁更新花俏功能,而是以「永續」為核心價值:減少加班熬夜、優化流程 SOP、讓每年重啟作業更穩定。他們的永續策略,不是技術的停滯,而是選擇以節奏穩定的方式長期支持一場百萬人次的民俗活動。
例如,自2023年起,App 主功能維持穩定,但內部的維運流程與支援架構卻持續演進。今年也觀察到如「地圖廁所資訊整合」等痛點需求,團隊已默默許願,希望有資源啟動架構重整,讓明年體驗更加完善。
技術進化:隱形的守護網
表面上是一個 GPS 定位工具,但背後涵蓋的是複雜的通訊、推播、監控與緊急備援系統。過去使用 LINE Bot 管理權限,隨著 LINE 收費與 Notify 關閉,團隊轉而導入 App 內部 WebView 與 Slack 系統,進一步掌握定位裝置的狀態。
今年進香人數暴增至 32 萬,並碰上連假,App 伺服器負載急遽上升,所幸團隊提前升級規格與擴容,成功度過流量高峰,未曾當機。
這些背後的細節,不為人知,但正是所有人能平安找到隊伍、回報善行、回家安心的關鍵支撐。
財務透明:媽祖與群眾的力量
2025 年 GPS 系統總開銷為 216,780 元,來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補助達 210,760 元,另有贊助 64,888 元,最終結餘 58,868 元,將留作來年啟動之用。
團隊秉持不公開募款、不向使用者收費的原則,所有資金皆公開透明,來自社會與信仰的支持,也讓這項服務持續維運至今。
人的力量:技術之外的感謝
這個團隊不為賺錢、不為名利,只願每位信眾都能安心找到媽祖、平安走完旅程。他們是走路工、是工程師、是小編、是志工、也是陪伴彼此的「傻子」。
他們的願望很簡單:「讓一個 App,成為你在信仰路上的指引;讓一群人,用愛與技術,陪你完成這趟心靈與腳步的長征。」
6.6 分析結語:參與式永續行動的種子,已發芽
透過本次調查結果可看出,「善行」已從宗教儀式內涵走入實踐生活,也為企業與組織行善策略注入民間力量與創新行動。未來建議:
  • 強化環保與低碳行動(如自備容器、推動共乘)
  • 擴展ESG推動力,鏈結企業員工與地方行動
  • 建立長期追蹤與善行紀錄機制(如善足跡App)
  • 與地方科技團隊合作,導入量化工具輔助分析